初春時節(jié),篆河兩岸綠意盎然。“村里的正兵組就是為了紀念郭正兵烈士而命名,我縣最早的黨支部舊址也在篆河。”說起村史,正紅鎮(zhèn)篆河村黨總支書記劉必榮充滿自豪。
郭錫華是烈士郭正兵的堂弟,73歲,篆河村村民,精神矍鑠,聲音洪亮。“堂兄犧牲時18歲,我當時兩歲,還沒記事,但小時候常聽父親講我堂兄的事跡。”在老人講述中,烈士的形象開始鮮活。“堂兄是當年聞名鄉(xiāng)里的‘小秀才’,寫著一手好字,后來在部隊里被分配到宣傳隊,寫標語、搞演講、打竹板、編排革命劇目……樣樣都行。”
郭正兵,1929年出生于阜寧縣十二區(qū)(今屬濱??h正紅鎮(zhèn))篆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,有兄弟二人,他在家中排行長子。1946年6月,阜東縣開展征兵運動,17歲的郭正兵在村里帶頭報了名,成為阜東縣獨立大隊的一名戰(zhàn)士。不久,為壯大主力部隊的戰(zhàn)斗力量,華中五地委決定,將阜東縣1160名地方武裝戰(zhàn)士充實到主力部隊,郭正兵因此成為華東野戰(zhàn)軍第十二縱隊的戰(zhàn)士。
來到十二縱隊后,郭正兵被分配到宣傳隊,跟隨主力部隊先后參加解放伍佑、大團、便倉、南洋、葉挺城(即鹽城)、海安、李堡、丁家所、益林等處十多次戰(zhàn)斗。每次戰(zhàn)斗前夕,郭正兵和宣傳隊的戰(zhàn)友一起,利用寫標語、搞演講、打竹板等形式宣傳,激勵部隊指戰(zhàn)員的斗志。戰(zhàn)斗結束后進行節(jié)目編排,慰問演出。每次演出總是有聲有色,富有鼓動性、感召力,多次受到部隊領導的夸獎,稱贊他們是有戰(zhàn)斗力的宣傳隊。
1947年11月12日,郭正兵和宣傳隊的戰(zhàn)友及警衛(wèi)連的戰(zhàn)士共100多人,駐扎在射陽縣新洋港附近的一個村莊里,突然遭到國民黨黃伯韜二十五師部隊兩個營兵力的襲擊。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,郭正兵和戰(zhàn)友們進行英勇頑強的抵抗。戰(zhàn)斗進行一個多小時,敵我雙方各有傷亡。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,為避免殃及老百姓和減少不必要的犧牲,首長決定撤出村莊,向新洋港河對岸轉移,以待我主力部隊的增援。
快到新洋港河邊時,身背20多公斤重的背包、槍支及宣傳器材的郭正兵不幸被追趕的敵人擊中大腿,鮮血直流,戰(zhàn)友們見狀,立即要他卸下東西,攙扶著他走。而走路已很艱難的郭正兵不愿拖累戰(zhàn)友:“不要管我,你們快過河!”說著,他不顧腿傷跳進河中。當他背著沉重的包裹游到河中間時,一個浪頭沖來,將他卷入到河水深處。戰(zhàn)友們呼喊著他的名字,回應的是河水的嗚咽。這一年,郭正兵18歲。
“也有人說烈士叫郭正琛,在《濱海英烈》一書中就有記載,但家鄉(xiāng)人都叫烈士‘郭正兵’,現(xiàn)在的正兵組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,2000年村鎮(zhèn)合并,正兵組仍繼續(xù)保留。”劉必榮告訴記者,村里紅色資源豐富,具有悠久的革命傳統(tǒng),1927年,郭干禎、唐太初等共產黨人成立濱海歷史上第一個黨支部——篆河小學黨支部。星星之火,從此點燃。
篆河兩岸,黨旗鮮艷,飄揚至今。“黨支部舊址就在村部不遠處,三間屋子,青磚黛瓦,如今仍保存完好。村里打算將舊址收回進行修復,打造成紅色旅游基地的一部分。”劉必榮指著村部旁的原篆河小學舊址說,“篆河小學最初叫阜寧縣立第五高小,當?shù)厝硕冀兴?lsquo;老五高’,我們計劃對其進行恢復改造,打造紅色旅游亮點。”
烈士身逝,英魂猶在。“烈士的精神依然鼓舞著我們。”劉必榮告訴記者,今年他們將和上海的水產批發(fā)市場對接,成立股份合作社,壯大篆河沿線水產養(yǎng)殖優(yōu)勢,增加村民收入;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,建設砂石場、資源回收物資公司,增加村集體收入;加大對村級道路、綠化、亮化、河道的整治,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,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