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抗擊疫情這場戰(zhàn)役中,濱海港經濟區(qū)中心衛(wèi)生院涌現(xiàn)出了一批這樣的人,他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,在一線沖鋒陷陣、勇?lián)厝?,用初心和擔當為防控工作盡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,濱海港經濟區(qū)中心衛(wèi)生院院長楊開通經常加班到深夜兩三點。有幾次深夜里,他不忍心打擾同事們休息,一個人將反饋上來的湖北回來人員所有名單匯總起來。為了能夠如實掌握轄區(qū)內居家隔離人員的狀況,他一家家衛(wèi)生室跑,察看他們的隨訪單,面訪居家隔離人員并告知居家隔離的注意事項。每天的時間總是不夠用,只能有幾個小時的淺睡眠,早早到班后,他都會在各個科室轉上一圈,鼓勵一下大家:“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,我們醫(yī)院沒有一個人退縮,這很感謝大家。但也請你們注意自我防護,大家真的辛苦了!”
張曉國是衛(wèi)生院的內科醫(yī)生。自發(fā)熱門診建立以來,他始終堅守一線崗位。“我來頂班吧。”這是這個春節(jié)以來他常說的一句話。醫(yī)院人手少,長時間連續(xù)值班工作,在連著上了三個夜班后,他的眼部疾患復發(fā),雙眼充血且流淚,即使這樣,他仍堅守崗位,并同時輪值急診夜班。在輪休時他選擇在值班室里休息,同事問他,在家不是可以更好的休息嗎?他卻這樣說,如果有事,他可以隨時處置。有人問他:“你這樣拼命,家中的妻兒不埋怨你嗎?”他卻笑著說:“我這個年紀,孩子都大了,他們都頂上用了,家里不用我操心了。非常時期,家人很理解我,也很支持我。”
“我的工作不簡單,這崗位很重要,對來醫(yī)院看病的每個人我都要詳細做好登記,給他們測量體溫,然后告訴他們該去哪個科室就診。我是他們的‘引路人’,我能很好地保證他們的安全,也能提高各科室醫(yī)生的工作效率。”面對別人調侃時,康復技師劉根池這樣回應。醫(yī)院的預檢分診臺設在門診大廳,那是整個門診大樓最冷的地方,這個“90后”的小伙子卻從來沒說過冷,說過累。
一線放射科的王琦與妻子何青青同在衛(wèi)生院,也都是90后。在防疫中,他們倆都沖在一線,“回家”這兩個字對他們來說顯得太奢侈。“不是不想回家,實在是沒有辦法!一方面沒時間和精力去陪孩子,另外畢竟我接觸的病人較多,還要保護好家人。”在一線護理崗位的何青青這段時間奔波于輸液大廳和發(fā)熱門診輸液室之間,每天都是100多個輸液病人,她和科室里其他姐妹忙得連軸轉。偶爾,才能和剛上幼兒園的兒子進行視頻通話,每次視頻兒子都想讓他們回去陪陪他。為了哄兒子開心,她只能撒謊答應孩子明天就回去,卻每次都讓孩子失望,她覺得虧欠孩子太多太多。王琦在放射科,雖然是兩人對班倒,算下來,一個班值下來也只有半天的休息時間,但他每天都守在醫(yī)院隨時待命。“我是黨員,得給更多的人做好榜樣,我們必須全力以赴。”王琦堅定地說,“雖說我每天都在醫(yī)院不能回家見孩子,但慶幸的是我能天天見到老婆,這比不在一個單位上班的人好多了。等這次疫情過了,我們一家三口肯定要出去旅游一次,多多陪伴孩子。”說完,夫妻倆相視一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