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,也是我縣推動高質量發(fā)展走向前列的突破之年。本報將組織采編人員深入踐行“四力”要求,聚焦決勝全面小康、推進“四提行動”,奮力推動高質量發(fā)展走在前列的新實踐,講好濱海改革發(fā)展的生動故事,激勵全縣人民只爭朝夕、不負韶華,咬定目標不放松、凝心聚力抓落實,奮力譜寫濱海高質量發(fā)展走向前列取得新突破的新篇章。
1月6日凌晨4點,東坎街道新安村二組。頭遍雞叫還未響起,58歲的顧愛娟就從被窩里爬了起來。
冬雨打在臉上,清冷。一鏟一鏟,先將前天晚上粉碎的雞飼料裝滿20只桶,再從門前的水井打水,足足打滿20桶,顧愛娟貓著腰,躡手躡腳地將40只桶逐個拎進雞棚,那是5000只雞一上午的能量來源。獨自做完這些,顧愛娟整整花了兩個小時。還未坐下來喘口氣,就聽到雞鳴聲此起彼伏,東方微亮。
安頓好這一切,顧愛娟推出屋中的電動三輪車,把兩筐兩籃雞蛋搬上車,去離家十多里的集鎮(zhèn)上趕早市。“運氣好的話,一早上就能全賣掉。”賣蛋間隙,她來到隔壁早點攤,“一個燒餅一根油條,兩塊錢。”上午11點是回家的時間,此時雞棚里熱乎乎的雞蛋正等著她去撿拾。自從丈夫去世后,這樣的忙碌已成為顧愛娟的日常。
“每天雞未叫頭遍,我就起床了”,坐在筆者對面,如釋重負的顧愛娟笑言,酒紅色的短發(fā)讓她看上去既精神又干練,“這幾年終于熬出頭了!”“洋氣!”見記者打趣,顧愛娟撥了一下劉海,露出花白的發(fā)根:“丈夫走的那年,我的頭發(fā)全白了。”
10多年前,顧愛娟和丈夫王德銀承包十多畝地種西瓜,兩個孩子上學。然而,一家四口和美平靜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疾病打破。2008年,王德銀被確診為腦癌晚期。“當時感到,天塌了!”顧愛娟拿出家中所有積蓄,又借債13萬元,但這些都未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。
淚水還未擦干,就有人說,借給顧愛娟的錢基本上要不回了。“在別人眼中,一個女人帶兩個孩子,要生活,要還債,這錢從哪兒來?”憶起昨日,堅忍的顧愛娟淚眼婆娑:“借的錢我得還,不僅要還錢,我還要過上好日子!”
從種菜到賣早點,起早貪黑,但一年下來賬上進不了幾個子兒。顧愛娟想“改行”,東坎街道新安村黨總支書記祖道來特地到她家走訪,“我就問祖書記,我想養(yǎng)雞,你看行不?”“我覺得行!就是要辛苦!”“再苦也不怕。”“好!養(yǎng)雞的本錢,我來想辦法。”
想好就干!當晚,顧愛娟一人就把屋前的豬圈改作雞舍。很快,從街道扶貧辦申請的1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到了,顧愛娟從孵坊買來1000只剛出殼的苗雞,“15天,養(yǎng)到三四兩重,一只雛雞轉手能掙六毛錢。那年,成活率達九成。”希望被點燃,接下來的三年,顧愛娟的育雛規(guī)模擴大到6000只。不料,2011年,雞舍電路短路,一場大火把6000只雞和雞舍化為灰燼。挽起袖子,顧愛娟露出右手腕,當年雞舍燒得滾燙的塑料膜在她手上留下了疤痕。“一把火把我打回原點,還搭上借來的貸款。”
很快,村里給顧愛娟家辦了低保。“我對著鏡子給自己打氣,要想過好日子,就得自己站起來。這雞,還得養(yǎng)。”
通過扶貧貸款,顧愛娟再次籌齊本金。這一次,她選擇養(yǎng)成雞,而且是“反季”銷售:雛雞捉回來,公雞長大賣,下蛋母雞先賣蛋,產蛋淡季就緊急上市,不再留著“吃白食”。一茬茬雞養(yǎng)下來,顧愛娟摸出了門道。堂屋里,記者看到用過的“21金維他”、魚肝油等包裝袋,顧愛娟說那是給雞補充營養(yǎng)。為了養(yǎng)好雞,她不僅跟別人學技術,還自己買書看。她學會給雞打針喂藥,并種植10多畝地的玉米作為雞飼料,還用貸款買來粉碎機,一人在家就能搞定五六千只雞的飼料。“10多年,我始終是一個人干。因為養(yǎng)雞,在外地的女兒生娃我都去不了。大年初一,我還在雞棚忙碌。”
門前田地間,不時有雞歡騰地奔跑,顧愛娟并不驅趕。鄰居丁如法說,她家的雞基本是散養(yǎng),所以雞蛋特別好賣。2014年,顧愛娟還清債務,在全村第一個退出低保。2016年,她成功摘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的“帽子”。“沒有政府幫扶,我不可能有今天。村干部支持我搞養(yǎng)殖,我拿到的貸款一年比一年多,從最初的1萬元到現(xiàn)在每年5萬元,投資多了,規(guī)模大了,我更能放開手腳。”2018年,顧愛娟在街道里買了房。2019年,她掙了10萬元。脫貧致富后,顧愛娟沒有忘記把養(yǎng)殖技術傳給別人,帶動大伙一起富。